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2018年8月18日 星期六
饒宗頤文化館 + 舊北區理民府 + 綠匯學苑 + 屏山鄧族文物館
饒宗頤文化館
饒宗頤文化館位於香港九龍荔枝角青山道,前身為荔枝角醫院,
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是香港政府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在
《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中的首批活化項目,
於2009年由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重新規劃及展開活化工作。
2018年6月28日 星期四
大館 + 開幕的光影表演
集合了三項香港法定古蹟——前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
以及域多利監獄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已於香港矗立超過170年,與香港開埠歷史近乎同步。
圍牆內建有開埠最早期和港島市區現存最大型的歷史建築群,共有16幢古蹟建築物。
功能上,昔日建築群集警署、法院和監獄於一身,屬全球少有。
它既是香港歷史中不可或缺的印記,亦是記錄社會變遷的重要章節。
透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賽馬會的合作,中區警署建築群得以保育活化,
以另一面貌撰寫新篇章,同時延續它與香港人的故事。
活化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將以「大館」為營運名稱,呼應以往公眾,
特別是中區街坊對中區警署以至整個建築群的俗稱,傳承其社會文化價值。
大館將匯聚一系列的古蹟導賞、歷史展覽、當代藝術展覽、表演藝術等活動,
為大家帶來文化休閒新體驗。大館官方網頁:http://www.taikwun.hk/ch/
以及域多利監獄的中區警署建築群,
已於香港矗立超過170年,與香港開埠歷史近乎同步。
圍牆內建有開埠最早期和港島市區現存最大型的歷史建築群,共有16幢古蹟建築物。
功能上,昔日建築群集警署、法院和監獄於一身,屬全球少有。
它既是香港歷史中不可或缺的印記,亦是記錄社會變遷的重要章節。
透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與香港賽馬會的合作,中區警署建築群得以保育活化,
以另一面貌撰寫新篇章,同時延續它與香港人的故事。
活化後的中區警署建築群將以「大館」為營運名稱,呼應以往公眾,
特別是中區街坊對中區警署以至整個建築群的俗稱,傳承其社會文化價值。
大館將匯聚一系列的古蹟導賞、歷史展覽、當代藝術展覽、表演藝術等活動,
為大家帶來文化休閒新體驗。大館官方網頁:http://www.taikwun.hk/ch/
2018年6月22日 星期五
旺角 油麻地 舊建築 + 油街實現 + 美荷樓 + 虎豹別墅
位 於 太 子 道 西 近 花 墟 , 為 現 存 市 區 最 大 唐 樓 群 之 一 。
樓 宇 建 於 一 九 三 二 年 , 共 有 四 層 高 , 中 間 的 兩 座 已 被 重 建 為 新 式 樓 宇 。
太 子 道 西 190 至 204 號 一 連 八 座 唐 樓 相 信 為 香 港 現 存 最 完 整 的
一 整 列 戰 前 唐 樓 。 而 這 些 唐 樓 的 「 廣 州 式 騎 樓 」 形 式 一 條 相 信 是
全 香 港 最 長 的 唐 樓 迴 廊 。

2016年9月3日 星期六
灣仔 藍屋 綠屋 + 活化後的藍屋 + 奇華餅家 + 跑馬地 毓秀街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中環 永利街,嘉咸街 + 西營盤社區大樓 + 域多利軍火庫 + 1881 Heritage + 中上環舊樓
中環雖然高廈林立,卻仍然有一些古舊樓房托賴存殘命,
永利街幾棟矮唐樓經過外修後,偶有遊人觀訪。
有九幢建於1950年代初的唐樓。該處以保留香港1960年代特色而著名,
《歲月神偷》獲柏林影展最佳影片水晶熊獎後,爭取完整保留街道的聲音增大,
市區重建局於2010年3月16日宣佈,將永利街剔出重建項目,劃為保育區。
2016年2月9日 星期二
羅屋民俗館 + 鯉魚門渡假村 + 圓洲角 王屋村民宅 + 銀禧炮台
幾年前到訪過羅屋,去年修葺後再重臨參觀,
展品和資料都豐富些,值得一遊。
羅屋民俗館的建築名為羅屋,建於清朝,是一間具有200多年歷史的古村屋,
原來的居民乃客家人。18世紀初,客家人自寶安遷徙至香港的柴灣,
建村定居,客家人習慣以其姓氏來名其族屋群。
柴灣原有六村:羅屋、成屋、藍屋、陸屋、西村和大坪村,都是客家村。
羅屋於1941年日佔香港時部分建築物遭炮火毀壞,但隨市鎮的發展,
各村落便相繼消失,羅屋部分地方曾租予村外人經營小工場,
直到1967年羅氏後人才全部遷離羅屋。羅屋成為柴灣一帶僅存的古村屋,
香港政府於1972年決定保留全幢羅屋。
1976年5月,香港市政局轄下的博物館委員會決定將羅屋修復為民俗館,
並在毗鄰興建展覽廳及中式花園。1989年11月10日,羅屋成為香港法定古蹟。
民俗館終於在1990年1月19日正式開放。館內藏品的內容主要介紹柴灣的歷史、
羅屋的歷史和特色,以及客家人的生活習俗。
2016年2月6日 星期六
波老道Borrett Road + 舊牛奶公司寫字樓 + 香港文物探知館
波老道 Carmel School of Hong Kong
舊英軍醫院(Old British Military Hospital)是香港昔日一所軍事醫院,
位於香港島半山區波老道10號近寶雲道一帶,為駐港英軍及皇家香港警務處特別任務連
提供醫療服務。現時舊英軍醫院被評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其地下層由中英劇團及Carmel School of Hong Kong租用,
上層則由香港猶太教國際學校租用。
舊英軍醫院級建於1903年,於1907年啟用,以取代位於律敦治醫院現址的原有英軍醫院;
舊英軍醫院由主樓及附屬建築物組成。1941年香港保衛戰期間,
舊英軍醫院遭受日本皇軍多次空襲,於香港日治時期仍然被作為醫院使用,
香港重光後則繼續供予駐港英軍使用。1967年,位於京士柏的新英軍醫院落成,
原址被改作為香港英童學校的新校址。
1979年,香港英童學校遷出,該處被改作為政府辦事處。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 伯大尼演藝學院古蹟校園 + 巡訪 纜車站
位於中環 堅道16號 的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建於1883至1888年間。
宏偉的教堂建築呈十字形,於交叉點上建有一個鐘樓,是本港具代表性的哥德式建築。
該教堂於2002年重修,復修計劃獲200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
文物古蹟保護獎榮譽獎。
2016年1月19日 星期二
2015年10月28日 星期三
2015年5月3日 星期日
2014年7月1日 星期二
香港終審法院(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聖約瑟書院 + 梅夫人婦女會
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坐落於中環炮台里,建於一九一七年,
前身是昔日的「拱北樓」。大樓樓高三層,而北隅建有一座圓頂的小教堂,
整座建築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屬新古典風格。
大樓曾先後用作教育署總部、維多利亞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及政府新聞處。
大樓現用作香港終審法院。
在皇后大道中仰望終審法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