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坐落於中環炮台里,建於一九一七年,
前身是昔日的「拱北樓」。大樓樓高三層,而北隅建有一座圓頂的小教堂,
整座建築以花崗石和紅磚蓋成,屬新古典風格。
大樓曾先後用作教育署總部、維多利亞地方法院、最高法院及政府新聞處。
大樓現用作香港終審法院。
在皇后大道中仰望終審法院
中環的法定古蹟約十餘座,前身是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
現為終審法院的紅磚大樓,站在四周新穎建築物之中,不失其莊嚴挺拔!
新舊建築的對照
走上炮台里 終審法院的大門口
大樓西北面,向著炮台里;
大樓西南面,對面就是聖約翰教堂。
東南面是個花園和圍欄,給大樓蓋上神秘的面紗。
....................................................................................................................
Ah Mo2014年9月18日 上午2:15 好怕又話要發展, 折無赦.
....................................................................................................................
Peace Emb2014年9月18日 上午8:20
以前我的公司在歷山大廈,我經常來這附近閒逛,的確是一座很有特色的建築物。
秋葉阿姨2014年9月19日 上午8:56可以拍埋紅磚屋正門的招牌,像很多的記者一樣。 Ah Mo2014年9月18日 上午2:15 好怕又話要發展, 折無赦.
拱北樓? I don't think so. I used to work at Beaconsfield House, then called 拱北行, a 6-storey building on Queen's Road Central, to the west of what used to be the Hilton Hotel ( now the headquartera of the Cheung Kong Holdings). That "red brick house" at the turning of the Battery Path was first the site of the Victoria District Court before it became the present Court of Final Appeal. Maybe I'm wrong. But that's what I understand to be the case.
Beaconsfield House有兩座不同的建築物,一為「拱北樓」如Janejane所介紹。另一為『拱北行』如EI Zorro所提及。我曾在歷山大廈工作,去過『拱北行』。
生於斯,長於斯,反而對自己地方唔熟悉,
新舊建築對比真係差好遠。。。應該話各有不同!希望這終審法院會好好保留.
p Wong2014年9月18日 下午9:21 樹影反映在紅色磚牆,有一份寧靜古樸的美!
香港有英式建築~澳門有葡式~ 各有特色~下次你黎澳門影下啦~
秋葉阿姨2014年9月19日 上午8:56可以拍埋紅磚屋正門的招牌,像很多的記者一樣。p Wong2014年9月18日 下午9:21 樹影反映在紅色磚牆,有一份寧靜古樸的美!
................................................................................................................................
聖約瑟書院
位於香港堅尼地道七號的聖約瑟書院的北座及西座
於二〇〇〇年八月十八日列為法定古蹟。
聖約瑟書院是本港其中一所教會主辦的學校。
一八六四年,羅馬天主教會在威靈頓街開辦救主書院(即聖約瑟書院前身)。
一八七五年,六名喇沙修士會修士接辦該校,改名為聖約瑟書院。
一九一八年,新校舍設於堅尼地道七號德國會所,即書院現址。
書院的教學樓(即現北座)於一九二〇年啟用,
科學樓或稱教堂樓(即現西座)則於一九二五年啟用。
書院的北座和西座是該校現存的戰前建築物。
北座樓高四層,兩側建有鐘樓,一邊建有遊廊;
西座亦是樓高四層,頂部建有塔樓。
~~~~~~~~~~~~~~~~~~~~~~~~~~~~~~~~~~~
聖約瑟教堂
~~~~~~~~~~~~~~~~~~~~~~~~~~~~~~~~~~~~~~~~~~~~~~~~~~~
茶具文物館
中區紅棉路的舊三軍司令官邸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西式建築。
這座大樓建於一八四六年,原名「司令總部大樓」,為德己立少將而建。
約於一九三二年易名為「旗杆屋」。大樓至一九七八年前一直是三軍司令的官邸。
現已用作茶具文物館,展出有關茶藝的文物資料。
在香港公園入口右手邊就是茶具文物館
建築物屬希臘古典復興式風格的建築,整幢建築以花崗岩製造,
設計簡潔,具英國殖民地色彩。由於缺乏建築師,
香港早期的西式建築大都仿照英國本土的建築風格,
並適應本地技術、材料和炎熱潮濕的氣候而作出適當的修改。
舊三軍司令官邸就是由英軍的工程師參考軍用的《模式手冊》設計,
仿照格林威治的皇后大宅(Queen's House at Greenwich)建造,
再因應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和環境改良,例如加入寬闊遊廊、高樓底、金字瓦頂、
木製百葉窗等,有助納涼及避開陽光直射。
設計簡潔,具英國殖民地色彩。由於缺乏建築師,
香港早期的西式建築大都仿照英國本土的建築風格,
並適應本地技術、材料和炎熱潮濕的氣候而作出適當的修改。
舊三軍司令官邸就是由英軍的工程師參考軍用的《模式手冊》設計,
仿照格林威治的皇后大宅(Queen's House at Greenwich)建造,
再因應香港的亞熱帶氣候和環境改良,例如加入寬闊遊廊、高樓底、金字瓦頂、
木製百葉窗等,有助納涼及避開陽光直射。
南座是新建的部份(1995年)
週未有個小藝墟在館前草地旁,其中剪紙也不錯的。
~~~~~~~~~~~~~~~~~~~~~~~~~~
梅夫人婦女會
梅夫人婦女會建於一九一四年,一九一六年九月十二日正式落成啟用。
梅夫人婦女會建於一九一四年,一九一六年九月十二日正式落成啟用。
婦女會初時只為單身的歐籍職業女性提供宿舍。但自一九八五年起,
住宿的女性已無分任何國籍。主樓除宿舍外,還設有圖書館、閱讀室、課室等。
主樓經歷多次改動,宿舍房間已增到二十八個。日佔期間,建築物為日軍所佔用,
樓內的傢俬及圖書館內的書籍全失。二次大戰後,
主樓於一九四六年重開使用,為職業婦女提供住宿地方。
主樓面向花園道
地下私人會所
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外形屬維多利亞及愛德華古典復興式的建築形式。
建築物樓高三層,設有地庫,有24個單人及雙人房,可為28人提供住宿服務,
並設有圖書館(藏書超過25000冊)、閱讀室、課室等設施。正門位於花園道,
入口兩旁有兩條支柱支撐弧形山牆,柱頭屬新古典主義的愛奧尼克式,
地下及二樓的正面設有前廊,分別建有圓拱形和弧形遊廊。
梅夫人婦女會主樓只有外部屬法定古蹟,而主樓內部只被評作二級歷史建築。